
智慧農業園區是指在集中生產、經營、管理的具有一定規模的農業生產和組織單元內,運用數字技術優化農業產業鏈,提升園區管理服務水平,實現安全低碳、優質高產、精準高效的生產、管理、服務與運營的新發展模式。

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,在農業部、科技部等部委的聯合推動下,我國開啟了不同層級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和農業科技園區的建設大幕,旨在通過園區集聚科技、政策、資金等優質農業生產要素,實現引領農業轉型發展的目的,一些園區綜合運用物聯網、雲計算、自動控製技術,提高了生產經營水平。近年來,以智慧農業為主題的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節奏明顯加快。

隨著現代農業園區對信息係統的探索逐步深入,數字技術精準、智能的優勢得到了發揮,提高了園區發展的含金量,但與此同時,也暴露出一些不足,主要表現在:

信息係統和園區主業“兩張皮”,農業園區主要生產組織活動與信息係統割裂開來;信息係統運維成為園區的“負資產”,信息係統不能充分發揮提升管理績效的價值,運維工作不斷透支管理成本;信息係統間相互“冷戰”且重複建設,由於缺乏統籌規劃和建設協調,導致新舊係統間缺乏統一標準、統籌銜接;園區的農業特色不明顯,當前農業專用傳感器缺乏,根據作業類型和哪樣模型實現智能控製尚處在理論研究階段;信息技術激發農業經濟潛力的廣度不夠,信息技術與農業組合的經濟潛力還沒有得到充分的挖掘。

具體分析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包括:綜合性複合型農業信息化建設、管理、谘詢專業人才相對缺乏;相關從業人員對信息技術的接受度不高;缺少統籌規劃,重建設輕運營等。歸根到底,是對數字農業建設的規律認識不夠充分,數字農業建設的方法論運用不充分。
統籌科學規劃發展戰略。不謀全局者,不足謀一域,數字農業園區必須結合園區的區位、產業、資源稟賦,進行定製化的數字農業戰略規劃,製定科學合理目標、框架、業務體係,並配套管理機製,才能實現有序科學建設。
注重綜合性及多功能發展。數字農業園區並不局限於生產功能,可以組合園區多維度優勢,發揮技術推廣、科教培訓、資本集聚和科研轉化等多功能效應,提升數字農業園區發展的附加值。

提高數字農業的優先層級。數字農業園區的建設是係統性工程、全員參與工程,需輔以績效、製度、組織等多種管理手段,提高數字農業的優先層級,達到自頂向下、統一資源的組織效果,才能夠有效調動組織積極性,實現建設目標。
建設運營一體化設計。需要注重將建設期、運營期的財務可持續能力作為數字農業建設的重要指標,納入可行性或規劃研究中。

人才團隊的持續性。數字農業園區建設離不開專業人才隊伍的深度參與,數字化隊伍至少應包括信息化谘詢、項目管理、黄瓜视频色板經理、開發工程師、運維工程師等主要角色,並在園區發展中維持團隊的持續性和穩定性,才能確保數字化戰略的持續推進。
可塑化。區塊鏈技術將帶動更高透明度和公信力的食品追溯機製的建立,並以此倒逼從田間到餐桌全流程的管理變革,更精準的農資投入、更透明的作業過程、更實時的物流管控、更嚴密的市場監管成為未來數字農業園區產業的新常態。
一體化。現代產業園區的理念方法將逐步滲透入數字農業園區建設實踐中,規劃、建設、運營的一體化,全產業鏈的一體化,技術與管理服務的一體化將成為數字農業園區項目實踐的新理念。

低碳化。碳排放成本的上升將促使農業生產過程變革,環境和資源消耗型的農業生產模式將成為曆史,科學種養、精準投放、環境友好、黄瓜视频色板生態的管理標準將成為數字農業園區的新名片。
智慧化。5G、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將很快帶動農業種養殖生產環節的變革,無人化投飼、無人化作業、無人化車間、實時遠程農情研判等場景將逐步成為數字農業園區的新特點。

對未來數字農業園區而言,可塑化是“生命線”,一體化是“成功學”,低碳化是“準入證”,智慧化是“金招牌”。